这部豆瓣9.4的片子,把美国骂了个遍

《The Boys》第三季又火了。目前豆瓣评分9.4,IMDB评分8.7。虽然现在就断言第三季完全维持高水准为时尚早,但现在仍可算是旗开得胜。

“The boys”的官方译名是“黑袍纠察队”,但本人倾向于另一个更信达雅的译名:《英雄克星》,下文一律沿用这个译名。

《英雄克星》的背景设定浅显易懂:在一个“超级英雄”被大公司人工制造、商业包装的世界里,这群几乎不受法律约束的超级人类和公司为所欲为,作恶多端,造就了一群被他们深深伤害的普通人。这群人自称“the boys”,他们的目标就是干死这些所谓的超级英雄和他们背后的公司。


剧集和原版漫画海报

撇开剧情不谈,《英雄克星》最破圈的特点之一便是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一点与曾经大热的美剧《冰与火之歌》颇为相似。但我并不认为两部剧的这种特点是为了某种恶趣味或营销噱头而刻意添加的,这很可能是主创试图还原一个真实世界的努力。

因此,我将《英雄克星》中的少儿不宜元素视作一种作者极力表达的,普通人被赋予“神力”,却不受任何法律与道德约束所产生的真实结果。即是无法无天、毫无底线,说fuck就fuck,说kill就kill。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一种艺术夸张,那么不妨想想某些物业、居委会甚至是保安。只要他们被赋予一点点权力,都会想方设法将鸡毛变成令箭,去做可能不利己,但一定损人的事。

这就是权力离开笼子的结果,也是《英雄克星》的核心世界观,确定了整部剧的讽刺基调。

但若说《英雄克星》将讽刺作为杀手锏也不准确。毕竟无论是真人还是动画,亦或者超英漫画,都或多或少有影射现实的内容。而《英雄克星》能连战三季而不崩,靠的就是讽出了新花样、讽出了新境界,讽到了每个人的G点。

而讽刺剧的绝佳体裁之一,就是反英雄范式。

反天反地反英雄

不管是襄阳城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是纽约市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英雄在艺术家的笔下,总是道德的、强大的,完满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被剥离了人性,赋予了神性。

但现实中没有神。反倒充满龌龊龃龉、遍地吃人,这样腥臭的土壤,生长出了反英雄(Antihero)。反英雄可以理解为某种更现实的英雄,他们有缺点,甚至有些邪恶,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背负和正牌英雄一样沉重的理想,屡败屡战。


昆汀电影《八恶人》中的赏金猎人、警长和退役上校就是典型的反英雄

反英雄人物因其去掉了“英雄光环”而贴近现实,因此,他们要承受更多苦难,付出更多代价。这就是反英雄范式的魅力,也是传统超英漫画努力突破的窠臼。

1986年,阿兰·摩尔的反英雄漫画《守望者》出版。这部空前也很可能绝后的作品,其立意之高,思考之深,让几乎所有标榜“黑深残”的美漫显得像小孩过家家。

正是这部漫画给出了许多“反超英”的经典范式。如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为企业与政府卖命的超英;不能发波、不能飞天遁地,仅仅精通格斗的普通超英;还有一个基于现实的、极度压抑的世界观。


《守望者》是唯一一部获得雨果奖的漫画

阿兰·摩尔特意在《守望者》的一些背景上以涂鸦的形式留下这样一句话:“who's watching the watchmen?”(监管者由谁监管?)这句话出自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尔(Juvenal)作品《讽刺VI》的一句拉丁短语:“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

监管者由谁监管?这是贯穿西方民主代议制政府从无到有的核心问题,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与强监督,也是如今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在《守望者》出版20年后的2006年,一位北爱尔兰漫画作家加斯·恩尼丝给出了他的回答:

“The Boys”.

Who's watching the WATCHMEN?

《英雄克星》漫画在2012年完结。虽然素质优秀,但因其极度争议的内容始终难以拍摄剧集。几经辗转,终于在2019年由亚马逊流媒体拍摄播出。应该说,本IP能大火要感谢剧组的优秀改编,去掉了原著中很多无意义的要素,将精华主旨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首先,《英雄克星》这部漫画\剧集本身,就相当于骑在DC头顶上拉屎。


漫画起初在DC旗下连载,仅出版6期就惨遭腰斩

故事的核心矛盾点起源于全球最大的量贩超级英雄组织:沃特工业集团(Vought)。该公司利用逃到美国的纳粹工程师研发的“化合物五号”药剂,以不人道的实验量产超能力者,以此渔利。

沃特的招牌产品,就是被称为“七人组”的七个头牌。他们不能说跟DC“正义联盟”一模一样,也只能是大差不差。队长“祖国人”就不说了,右二的“玄色”对应蝙蝠侠,右一的“火车头”对应闪电侠,左二“深海”对应海王,“梅芙女王”则是神奇女侠。

“七人组”是低配版“正义联盟”。他们的能力不仅是“正版英雄”的劣化版,更没有后者超脱于人的神性。如果剥离“七人组”的超能力,那他们与街上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没有区别。

在《英雄克星》的世界观中,沃特旗下200多名超英不仅没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情操,反而肆无忌惮地堕入罪恶。在光鲜亮丽的包装背后,视人命为草芥,视道德如无物。

我认为超能力就是权力和金钱的悲观隐喻。当人们得到如此强大的力量后,并不会积极的改变世界,只会更加不择手段地攫取私利,满足私欲。当权力离开牢笼,它一定会委身人性中最卑劣的恶。

1991年苏联解体时,可曾有一个位高权重者秉持信仰,站在百姓的立场阻止这场崩溃?可曾有一个在乱世中庇护一方百姓,保卫他们的温饱?不,没有。苏联的国有企业,被他们贱卖或据为己有,苏联人民的血汗,成了他们的豪华轿车和连排别墅。

虚构的超能力者吸食毒品,现实中的超能力者吞噬民脂。

相比现实,剧集中的超能力者虽多为烂人,但在沃特的监控下也不能太过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沃特拥有底线,恰恰相反,作为资本化身的沃特才是万恶之源。

第一季第一集,男主修依的女友在街上被嗑药失控的“火车头”撞成一地碎肉。但等待肇事者的不是法律的惩罚,而是高度组织化的公关。一场排练好的新闻发布会、一摞上下沟通的钞票,这个恶劣事件便被迅速摆平。

经过层层递减,修伊女友的一条命最后只值4.5万美元。在其他情况下,一些人命连几万美元都不值。

而沃特公司愿意帮助“火车头”平事儿的原因也很简单,他隶属于知名偶像组合“七人组”,是公司高度商业化的“除暴安良”业务的核心干将之一。通过打造“七人组”的顶级IP,沃特创建了一个从电影到周边,从主题公园到电子游戏的几百亿美元的巨大产业。

想降低你所在地区的犯罪率?我们的英雄一年只需三亿美金,先到先得,团购八折。

《英雄克星》解构并以21世纪的商业逻辑重构了当代西方社会的超级英雄,他们只是一群有超能力的的明星、偶像或网红。他们需要编排段子,炒作绯闻来增加热度。要出演真人秀和电视节目,还要在电影中扮演自己。

“英雄”们的造型是设计好的,台词是设计好的,恋爱是设计好的,就连作为“本行”的打击罪犯,很多也是编排好的戏码,身后要跟着无数个摄像头和化妆组。打败罪犯后,再来几个粉丝合影拍照,英雄们讲几句鸡汤,一次标准的行侠仗义就完成了,KPI+1。

而《英雄克星》对沃特精妙至极的刻画,在于揭露了不受控的资本因其逐利本性,必然会将他们触手伸向政府代表的公权力领域。影响政治,干涉政治,最后控制政治。

某次例行工作,祖国人和梅芙女王要去解救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客机。但在战斗中,祖国人不慎破坏了飞机的驾驶系统,飞机行将坠毁。在确认无法拯救所有人后,面对乘客的求生欲,祖国人歇斯底里地大吼、威胁要把乘客,这些本来要被他拯救的人都他妈的射成渣。

飞机坠毁后,又眼含热泪发表演讲,将责任推给美国空军指挥部,为沃特送去一块涉政的敲门砖。而代价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是123条人命。一旦他们掌控政治,那这就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

这些令人目瞪口呆,大呼过瘾的讽刺桥段,在前两季数不胜数。当我担心第三季能否延续这份手术刀式的讽刺传统时,前三集则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坐实了《英雄克星》神级讽刺剧的地位。

如果说前两季还只局限于解构超英、讽刺资本,那么第三季则火力全开,将矛头指向了美国社会当今存在的各种问题,笑点之密集,讽刺之犀利,让我找到了看《瑞克与莫蒂》的感觉。

首集开头,一位“超级整治行动委员会”成员在沃特总部感谢他们的“捐助”。众所周知,美利坚合众国不存在腐败,只有“政治献金”制度。它本质上就是企业主或行业财阀对特定的议员、党派甚至是总统注资转账,面子上是“捐助”,里子近似于贿赂。

只要政治献金给足,政治家上台后就会颁布有利于企业的政策,双赢,赢麻。

随后,又开喷围绕少数族裔的财富密码。片中“火车头”担忧自己人气下滑,与团队策划了旨在回非洲探望同胞,宣扬非洲文化的“寻根之旅”项目。但实际上呢,他们只是装作自己很在乎,白人不在乎,黑人更不在乎。他们只在乎刀乐儿。

这出戏码的指向不言而喻,漫威给美国黑人量身打造的梦幻大片《黑豹》以其惊人平庸的质量,取得北美地区惊人高涨的票房和口碑。黑人中有明白人吗?有。白人呢,更多。只是大家在美国都要保持心照不宣的沉默,没人傻到捅破这窗户纸。要恰饭的嘛。

第三季的第三发子弹,打向了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也就是赋予美国人持枪权的宪法。剧中,一位名叫“火药”的前英雄在枪展中一面当着无数小孩的面发表右翼言论,一面呼吁群众支持步枪协会。最后,还不忘提醒大家购买空尖弹,买一送一。

可能冥冥中自有天意。主创人员和观众都不会想到,剧集播出时,得州小学枪击案震惊全美,18名儿童和3名成人全部死亡。而枪击案两周以来,全美50个州中有43个州又发生650多起枪击事件,共造成730人死亡,包含23名儿童和66名少年。

枪击案是美国光鲜亮丽的肌肉上最丑陋的伤疤之一,结了又撕,撕了又结,血流愈多,永无止尽。

为什么说前三集达到了美国全阶层的覆盖,因为连最不好惹的“红脖子”都没能幸免。第二集末尾,祖国人在直播生日会上情绪失控,将真实的自己,那个极右的、自大的、我行我素的“美式硬汉”展露出来。

当我以为祖国人人设崩塌时,剧集却告诉我们,他在铁锈地带的白人男性粉丝数量暴涨44%。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就差把特朗普的脸贴在屏幕上了。更狠的是,当沃特提出要把一个绿教教徒英雄加入到“七人组”,祖国人直接回复道:“选他干吗?基地组织队长?”

这波是无差别打击,地毯式轰炸。《英雄克星》对着整个美国文化界擎起了又高又硬的......中指!

任你随意讽刺,白宫岿然不动

如果奥斯卡单独设一个讽刺奖,《South Park》第一,《英雄克星》则是第二的有力争夺者。但如果我们把视角升高就会发现,电影也好流媒体也罢, 包括脱口秀,报纸,漫画,你讽刺来讽刺去——

世界因你的讽刺而改变了吗?

似乎并没有。你再牛逼,也只是一个剧,一个娱乐消遣品。你讽刺的,恰是你所诞生的根本。甚至讽刺剧本身都成了一个绝大的讽刺,因为这是“御赐讽刺”。就像古代皇帝偶尔会发表个罪己诏,表扬几个铮臣。意思意思得了,你还当真了?


It's fucking joke

美国观众看完之后,感叹我国还有此等针砭时弊的艺术作品,何愁我美利坚霸业不兴。白宫通过准许播出,又给美国“言论自由”的大旗刷上了一层新油漆。而投资方和演员,更是财富自由,游艇别墅。

但《英雄克星》所讽刺的事物,并没有任何改变。企业仍然与明星合伙割韭菜,超级英雄仍然在漫画里普度众生,底层黑人仍然在毒品和帮派中腐烂,铁锈带的工人生活仍然困顿,而那象征民主自由的枪声,仍然回荡在北美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从这个角度看,播了没有卵用,和根本就不让拍,从结果上看都没什么区别。

利维坦面前,众生平等。

热门相关:你真是个天才   新妻上岗,总裁,狠狠爱!   新妻上岗,总裁,狠狠爱!   都市兵王   都市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