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今年你会回家过年吗?

题图 / CaesarZX

年关将至,我的朋友们开始讨论 “过年想不想回家?”、“过年能不能回家?”这样的话题。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许多身处异乡的打工人索性就地过年,我社的有几位编辑同事也决定留在北京。但我是个例外,已经早早预约好了医院的核酸检测和返程的车票。

我从小在福建泉州长大,算是个地道的闽南人,来到北京工作后,南北来回一趟有诸多不便,大部分节日都是在北京度过。但每年春节是个例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回去后会遇到什么矛盾,要是过年不在泉州,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我司跳跳老师是公司的“不回家党”,原因倒也简单:平时他能一次睡够24小时,能愉快地决定睡觉时间和觅食时间。而到了家,自然会有人把他的作息时间调成最健康、最养生的那款。

只可惜,“最健康”并不意味着让人“最愉快”,这也是现在人们回家时会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说服父母接受自己那套“昼伏夜出”的生活作息,以及其他所有因为观念不同产生的矛盾。

我自己也不例外,矛盾总归是有的,但和闽南的新年以及它所带来的归属感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泉州的新年,从腊月就算开始了。根据习俗,腊月二十三是闽南的“筅(xian)尘日”,“筅尘”即为大扫除,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司,都要在这一天给屋子做全面的清洁,从里到外,从地板到房梁,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小时候家里的筅尘总是以厨房为核心,因为厨房是“灶神”的所在地,灶王爷掌管人间饮食,每年会向天庭汇报人间善恶,怠慢了他,来年就要倒霉。

所以除了把厨房打扫干净,讲究一点的人家还得点上香,摆上贡品,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大吉。

自家蒸的碗糕通常是贡品首选

到了腊月末,年味渐浓,各家各户要提前准备祭祖以及过年所需的食物,多以炸、蒸为主,有芋头、春卷、米粿,还有炸好的鳗鱼、鸡翅。

街坊邻居大都会在特定的日子烹煮食物,一拐进小巷,就能听到煎铲和铁锅的碰撞声,闻到食物混合在一起发出的香味,很有烟火气息。

图片摘自网络

除夕晚,除了年夜饭这种全国都有的流程,闽南人还得祭拜天神,俗称“拜天公”。

“天公”即玉皇大帝,算是牌面最大的神,仪式和贡品自然也得准备最隆重的——三牲种类有讲究、谷物蜜饯要放在红碗里,按照特定顺序摆上一桌,再点上香,希望天上的神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除了食物,各家各户会准备数量繁多的“金纸”,在当天折成特殊的形状烧掉,以此供奉神明,闽南语称为“烧金”:

所谓“金纸”,是在黄纸上盖上一层箔片。箔片有金银之分:银箔代表白银,往往是给去世的亲人准备的;金箔自然意味着黄金,唯有供奉神明和祈福时才可以焚烧。

焚烧前,最好还得像上图那样,将纸折叠成类似元宝的形状,这才是真正准备完毕。点上香,把它们在除夕夜的鞭炮声中烧掉,新年就正式开始了。

直到正月十五,闽南人的新年才算正式过完。正月十五是农历元宵节,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在闽南,元宵往往要比春节更热闹。

疫情爆发前,元宵当晚的泉州往往是要实行交通管制的。因为人们都会在这一天走上街头,踩街赏灯逛庙会,各种节目应有尽有,平时的道路会被人流挤满。这些节目和仪式,通常也都和鬼神有关。比如元宵时乡下的“抬神踏火”,就是通过特殊的仪式迎接神明,以求保佑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抬着神像踏过火堆,称为“抬神踏火”

闽南当然有习俗,找个词语形容的话,可以说是“讲究”。是“讲究”催生了这些繁琐复杂的仪式,也滋养了这个鬼神气息浓厚的地域。

闽南风俗里永远少不了鬼神,大到天公、妈祖,小到厕神紫姑,甚至连一张床都有专门的“床母”:

在闽南,床母是专门守护未成年儿童的神

在古时候,闽南人相信万物皆有灵,遇到大事时,会请示神明的意见,因此出现了各种占卜、祭祀的仪式;到了现代,这些仪式就演变成了更具表演性质的各色习俗。

每逢春节,大人带着小孩,小孩牵着大人,烧香颂佛,踩街游灯,其实这已经和鬼神或者宗教信仰没太大关系,更像是融进闽南人骨子里的一种习惯,就像人们中秋会吃月饼、清明该扫墓一样,过年要是没有这些流程,总感觉有点可惜。

有了这层情感,那些回家时因为观念不同产生的冲突、矛盾确实也算不得什么了。

朋友们,无论过年时身处何方,都提前祝各位新年快乐吧!


热门相关:修真聊天群   亏成首富从游戏开始   与子偕行   原配宝典   亏成首富从游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