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项涉企政务服务实现“区域通办”(民生新事)

【事件】

“太好了!这样就不用专门跑一趟通州了!”前些天,家住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武先生在家门口体验了一把“副中心速度”。武先生在北京市通州区做工程项目,想提前注册一家企业。恰逢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在大厂试点揭牌,并开始运营,他按照工作人员发放的办事指南,通过自助终端机,只用了1个小时就顺利完成注册,拿到了电子版营业执照。

不久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政务服务“区域通办”2.0版框架协议》,廊坊北三县294项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现了“区域通办”。申请人可以在区域内任何一方政务服务大厅提交申请,办理“区域通办”事项。武先生享受到的便利,正是源自此次“区域通办”2.0版协议。

自2011年5月“区域通办”1.0版协议签订实施以来,两地已累计办理“区域通办”事项1万余件,自助终端机累计访问3.9万余次。据介绍,此次升级的2.0版,是在总结吸收之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不仅实现了通办事项范围、数量的大幅增加,也标志着两地在政务服务领域实现全方位对接,将进一步助力两地企业在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上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提速发展。

【短评】

“区域通办”惠企便民

孙 懿

虽然只有一河之隔,但群众办事不必再在两地来回跑,只需动一动手指。北京通州和河北廊坊北三县“区域通办”的做法,大大减少了两地企业和群众的跑办次数,惠企便民,值得点赞。

同时,作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支撑,推进该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通办”,正是打通“微循环”中的一个生动案例,为京津冀政务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置身当今“流动的中国”,人口、商贸往来日益频繁,推动政务服务“通办”,已经成为民生新需求。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审批服务便民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政务服务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让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同城服务”,让异地办事不再难。

实现“通办”,难点在于一个“通”字。不同地域的业务办理流程存在一些差异,在数据分享方面也会存在一些壁垒。打破这些“藩篱”,让循环畅通起来,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改革创新能力,也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政务服务“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办事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也使群众能更好地享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