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游戏,不如去捉迷藏、别拐子、攒波……

随着最强防沉迷政策的落地,电子游戏恐怕要从不少中国小朋友的童年中退出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游戏”的退出,实际上我小时候并没有多少电子游戏可玩,但还是度过了一个充满游戏的童年,比如我接触的第一款角色扮演游戏是“过家家”,第一款射击游戏是“丢沙包”,第一款音乐游戏则是“丢手绢”……


虽然很像扔石头,但这的确是在丢沙包

其中“捉迷藏”可谓全球最受欢迎的潜行类游戏,据说其历史能追溯到唐朝,杨贵妃身上挂个香囊躲在庭院,唐玄宗蒙上眼去摸~发展到今天,在躲藏和追逐这两大基础之上,捉迷藏衍生出很多村规,比如开始时是否要蒙住“鬼”的眼睛?看到是否就算抓到?被发现后有没有挣扎的机会?


皇上也挺会“玩”的

不过在原版捉迷藏里,藏好之后等人来抓往往意味着一段无聊的垃圾时间,甚至还存在有人不跟大伙说一声,直接回家的恶性BUG,因此我小时候常玩的是一个叫“拍电报”的魔改版,躲藏的人只要趁“鬼”不注意,跑到规定的地点“摸电”就能宣告胜利,大幅缩短了对局时间,还提高了不少策略性。

另一个超级魔改版捉迷藏,去掉了潜行要素,变成了专门比拼跑酷水平的“鬼抓人”,把速度与激情直接拉满,如今还有专门的鬼抓人世界大赛,挑战着选手们的身体极限。

当然考虑到“鬼抓人”实在过于刺激,人们又给其赋予了新的村规。比如“三个字”玩法,被追的人可以通过说三个字的词来获得“金身”效果,不能被抓,但也不能移动,只有被队友触摸才能解除“金身”状态,这给了我许多名正言顺跟女生肢体接触的机会;而“踩影子”的玩法改变更大,将三维空间的追逐变成了对影子的降维打击,策略、思路都大幅反转,走位不好很容易被抓,且时间不同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也不一样,每天中午和傍晚会有两次大型平衡性调整。


小朋友们在玩踩影子

“斗鸡”(又名别拐子)是个历史悠久、场面滑稽的动作游戏,玩家要用双手抱住自己一条腿,以金鸡独立的姿态与对手激情对撞,“站”到最后的就是赢家。虽然可以1V1对决,或者组队对决,但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喜欢玩“吃鸡模式”,几个人冲杀在一起激情互撞,想要获胜,实力、运气乃至人缘缺一不可。

除了上文中代代相传的经典,我小时候还流行过一款相对年轻的回合制策略“手游”——波波攒,不同地方还有着更多五花八门的叫法,什么拍拍攒、佳佳运、攒气、气功波、七龙珠等,但核心玩法大致相同:每个回合可以进行一次“攒气”“波”或者“挡”,它们之间有一套类似于猜拳的相生相克关系,在此基础上还有消耗多个“气”的必杀技、用来挡甚至反弹必杀技的特殊技等MOD。玩家之间心理博弈的激烈程度可以通过出招前拍手的节奏来判断,一般战况越激烈拍手的节奏越快,双方的实力越接近、气氛越紧张,直到有一方败下阵来,拍手声戛然而止,围观的人才意识到这场对决胜负已定。

因为简单易学,游戏性高,且易于插入MOD的特性,或许是因为中外留学生的交流,或许是人们心有灵犀,波波攒还突破文化的隔阂,在日本、欧美等地区也发展出了许多变种。

其实,十几年前的小朋友也非常热衷于氪金抽卡,不过当时氪完不需要肝,主要是吃面,吃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反胃的那种;追捧的也不是美少女,是水浒中的108个好汉,其中很多以今天的眼光看,相当辣眼睛……

围绕水浒卡的“卡牌贸易”也很猖獗,除了以卡换卡之外,还有人为此替同学写作业、做值日,让年幼的我早早体会到了打工人的乐趣。

相比之下四驱车等模型赛则是种更加土豪的氪金游戏,因为买辆四驱车仅仅是个开始,要想正儿八经来一场比赛的话还得有一套特制的赛道,像我这种手头拮据的孩子往往只能买辆“裸车”在附近的空地里随便跑跑,过一把“四驱兄弟”的瘾。这种车即便拿上赛道也只能被大佬们的“豪华跑车”套圈,要想跟这些高端玩家们分个高下,不光得氪金升级马达、轮胎和“龙头凤尾”(车头车尾的缓冲器),还得在“实战”中不断调试、优化这些配置才行,期间也难免再交上不少学费。

电子游戏红火起来后,凭借着炫酷无比的画面、丰富多变的内容迅速征服了无数人的童年,如今很多小朋友们就算聚在一起,要么在聊《王者》《吃鸡》,要么就是激情开黑。

那么传统的真人游戏真的就毫无优势,活该被淘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追逐打闹的乐趣还不能被电子游戏完全模拟,比如清风拂面的畅快感,拳拳到肉的打击感,以及体能尽情挥洒的力量感等,都需要你冲破屏幕的桎梏,才能尽情体会的;而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并肩作战,斗智斗勇的乐趣,是再聪明的AI也难以模仿的。

更何况真实的游戏还能很大程度上锻炼我们的体质,并培养一些必要的生存能力,比如再捉迷藏中增加潜伏、观察能力,在丢沙包中练就反应、躲避能力,在斗鸡中增强平衡感和力量。


在大自然,玩耍本来就是一种学习

不过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很多电子游戏也在试图冲破屏幕制造的隔阂,想要让小朋友重新聚在一起玩乐,比如switch为首的电子产品,就鼓励玩家们聚在一起肩并肩的挑战《大乱斗》《玛利奥派对》《胡闹厨房》等,不得不说这比之通过网线联机要多了不少互动乐趣。

也有些游戏开始主动拥抱户外运动,让玩家走出去、动起来,从“游戏宅”变成“现充”。其中名声最大的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宝可梦 GO》,无数死宅为了抓精灵、挑战道馆纷纷走出家门,结识了许多同好,甚至还有新闻称《宝可梦GO》治好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它的带动下,《Maguss Wand》、《father.io》等AR游戏一时间也吸引了玩家的眼球,它们让玩家在现实中用手机进行一场枪战或者魔法大战,让我们小时候脑补的炫酷战斗走入现实。


AR枪战游戏《father io》的宣传片片段,它主要在户外玩

结语

最强防沉迷政策或许会很大程度说阻碍孩子们玩游戏,但童年里对娱乐的需求是不会因此消弭的,聪明的小朋友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一张纸就是一个宇宙,一本书就是一个新世界,当然很多真实的游戏也是值得好好体验的。

热门相关:诡秘之主   女总裁的超级兵王   亏成首富从游戏开始   隐婚娇妻:老公,别玩我   原配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