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给老手艺“养老” 可就被隔壁小韩家“代劳”了

“如果你能翻到这条视频,先别着急退出,停几秒。我什么都不要,我不要赞,我也可以不要关注。但是,如果你是支持手艺人,喜欢手艺的话,可以给我评论个支持吗?哪怕假装支持也可以,让我知道一下,还是有人喜欢看我们手艺人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络手艺人”被玩成了梗——专门指没有高超技术,却喜欢打着手艺人的名号故弄玄虚的人。

讲道理,那帮没啥干货、单纯靠搞噱头博眼球的,看过笑过也就罢了。然而那些手底下有真功夫的,经这么一出心酸演绎,道尽了手艺人的艰辛与不易。

毕竟自古至今,不管用“精妙绝伦”来形容,还是以“巧夺天工”称颂,绝大多数匠人的手艺绝活,是拿来谋生吃饭的。而时代与生产力的发展,注定了一些老行当的衰落,甚至是退出历史舞台。比如价格越来越低廉的锅碗瓢盆,还在继续压榨“锔瓷”手艺(补缸、修碗)本就不多的生存空间。而同样沦落至此等境地的,还有编制斗笠蓑衣、纳鞋底等等。

除了吃饭生存问题外,“香火”传承也是困扰老手艺人的另一大难题。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看到这类说法:“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可能这就是一个承诺吧,给传统文化的承诺”。换而言之,收徒难啊!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传统手艺学起来苦,还耗时长,想要精通一门需要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不懈钻研。而学艺的那份苦,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越来越难被年轻人吃下。并且收徒难也跟收入有关,典型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啊。


电影《百鸟朝凤》:徒弟们外出打工,焦三爷凑不齐吹奏所需的人数

顺时而生,应时而存,这看似与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是同一个道理。但实际上,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人为拯救、保护和传承的。也正是因为前些年我们文化保护意识淡薄,顺由其自生自灭,使得不仅传统手艺,乃至传统文化都陷入了逐步消亡的危险境地。

说来你可能不信,被奉为国粹的京剧,也没能逃出日薄西山的命运——大量老戏失传,演员的表演水平江河日下。而京剧作为一项涵盖唱、念、做、打的艺术,如今却越发局限于唱。

可以说,最了解京剧发展现状的,莫过于当下的那些从业者们,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京剧的未来持悲观态度。杨赤(大连京剧院院长,多项国家级京剧大奖获得者)此前曾在采访中表示,90%以上的京剧演员,不愿意子女从事京剧业。

“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锁麟囊》的这句唱词,仿佛唱得就是国粹未来的命运。

与京剧同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的黄梅戏,如今的形势也不容乐观。除了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等自身问题外,国民关注度低也是掣肘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早在十年前,吴琼(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就曾直言:黄梅戏终有一天会消亡。


吴琼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曲目,就再也不会在剧场里演出了,留存为影像的视频资料只会越来越无人问津……这些事都让人细思极恐。

或许有些朋友觉得,兴趣与关联性使然,真的很难喜欢上某些跟自己关系不大的传统手艺或文艺作品。抛开那些远的,我们说些眼下跟前的:方言作为传统文化最接地气之一的存在,也正在逐渐消亡。拿紫禁城里每块匾额上都有的满文为例,当下会说满语的不过3000来人,还都是老年人。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满文,它的未来让人不敢多想。

忽略年龄,《大田后生仔》里唱的“零零后的同学,你不会说方言”,说得是你吗?

除了内忧,我们还面临着不容小觑的外患问题——隔壁小韩家有个怪癖好,喜欢把咱家的光辉历史与发明,强按到他家头上。有些人不仅真信了,还给记录到了“糊涂账”里。

“榫卯”被叫成“大木匠”,“端午节”被称作“端午祭”,这些都被韩国成功申遗。更气人的是,该国还成功染指了“儒学书院”、“ 东医宝鉴”、“ 木结构建筑”,而这些分别对应着“儒学”、“中医”、和“中国建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至宝。


活字印刷术也被韩国申遗成功了

那些被韩国申遗走的传统文化遗产,是每一位中国人永远的痛。

或许小部分人认为,一些看似没有实际用途的手艺、语言,几项不受年轻人待见的艺术作品或表演,随着历史车轮扬起的烟尘消散了,也是无所谓的。

但实际上,那些个“老物件”,凝结了几代人的儿时记忆与家乡情怀,都是有温度、有灵魂的。有它们陪伴在身边,你可能不觉得什么,但当其消失了,那般苦楚将难以言表。

再往大了说,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古老东方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即便有些在当下看似失去一些实际用途、不那么受欢迎了,但也应该记录下来传承给子孙后代,让他们更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在看不见的地方,我们的国粹正在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拯救、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好在国家、社会早先已经在行动——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同时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入“十三五”规划;央视拍摄50集系列纪录片《留住手艺》,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华古老手艺的历史和传承故事,使它们以影像的方式得到保护和传承。

与此同时,一些游戏公司也在积极担负起这项历史责任。他们将游戏产品与传统文化联动,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其中包括被央视多次报道过的网易《逆水寒》。

2019年,《逆水寒》在虚拟游戏世界中,还原了北宋年间的过年习俗,让玩家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年节的气氛;今年春节前,这款游戏不仅复原了景德镇浮梁古城千年春节的盛景,同时也让玩家在其中领略到了浮梁百姓的四季生活。并且在第十五、十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逆水寒》展台分别“搬出”了宋朝投壶与国风体验活动。上述这些,使得《逆水寒》在两年时间里四次登上央视报道。

今年“世界戏剧日”(3月27日)前,《逆水寒》又与黄梅戏展开深度联动。游戏官方邀请到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先生及吴亚玲女士,通过电影级实时动捕技术,将黄梅戏经典曲目《天仙配》、《女驸马》还原到了游戏里。玩家们可以免费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精彩表演。

不但能白看几场精彩大戏,玩家观看后还能“白嫖”一套定制外观,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此外游戏官方还在年轻人的活跃重地、国风浓度颇高的B站,发布了由祖娅纳惜与三无marblue共同演绎的《女驸马》。据悉,这则翻唱很快便得到了年轻人们的认可——发布不到4天,便获得了117万流量,登顶B站音乐热门榜前10。甚至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都为这条视频点赞。

《逆水寒》与黄梅戏的深度联动,联通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不管此举的营销与传承成分各占多少,都的的确确让我们走近黄梅戏,领略传统戏曲之美。而其实在此之前,《逆水寒》就已经在汴京城内的勾栏瓦肆搭台唱戏了。表演的越剧《梁祝》与昆曲《牡丹亭》,也都是由国内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们,通过动捕制作动画并亲自演唱的。

在这年头,游戏和传统文化搞个联动,几乎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但像《逆水寒》那样,把联动搞得既深入又频繁,还愿意倒贴一大笔钱的,属实不算多见。

写在最后的话: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光靠国家与一些企业是不够的,需要每一位国人参与进来。有人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做过调查,其中“公众参与不够”排在第一位,投票率高达触目惊心的72.0%。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如此历史重任,我等凡人何从担负。其实不是这样的,莫忘方言,主动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你说这有什么用?至少遇到拿着韩国申遗说事的老外和“假洋鬼子”,咱能理直气壮得给他们上一课!

热门相关:傅少心尖宠:娇妻,有点甜!   宠妻成瘾:老婆,你要乖   总裁,我要离婚   总裁,我要离婚   宠妻成瘾:老婆,你要乖